https://v.qq.com/x/page/k0937s597kp.html
一、智永與其真草《千字文》
智永,生卒年不詳。南朝陳、隋間人,名法極,晉王羲之七世孫,山陰(今浙江紹興)永欣寺僧,世稱“永禪師”。相傳40年不下樓,書《千字文》八百余本,分送浙東各寺。退筆頭置大筆簏中,簏受一石余,五簏皆滿。唐張懷 《書斷》評其書:“微尚有道之風,半得右軍之肉,兼能諸體,于草最優。”北宋蘇軾《東坡題跋》言:“永禪師書,骨氣深穩,體兼眾妙,精能之至,返造疏淡。
二、用筆概要
清河紹基《東洲草堂金石跋》中日:“智永《千文》,筆筆從空中落,空中住,雖“屋漏痕”猶不足喻之。”分析此帖用筆,誠如何所言,無論起、行、收筆均力實氣空,筆勢渾穆。
1.起筆。智永《千字文》的起筆多空中作勢,尖鋒翻筆入紙,但并非直落直行,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輕微的切筆動作,而后不露痕跡地行筆。這種起筆法看似漫不經心,實則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,初習者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穩住筆勢。
2.行筆。關于行筆,今人多有忽視。清包世臣《藝舟雙楫》中言:“用筆之法,見于畫之兩端,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,則在畫之中截。”包世臣這段話言明了行筆與起、收筆同樣重要。
智永《千字文》的行筆豐厚遒勁、骨力洞達。臨寫時要求能裹住筆鋒,手腕沉穩且輕虛,以達到力實氣空的線條效果。
3.收筆。明董其昌〈畫禪室隨筆〉中謂:“無垂不縮,無往不收。”此帖中的收筆多蘊藉豐潤,筆去而勢未盡。臨習時,要有一種靜穆的心態,注意收筆的蓄勢,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。
三、臨寫準備
每當我們面對一本新帖時,應掌握一些臨帖常識,充分做好臨帖前期的工具準備與心里調解,切不可“筆不論柔與硬,腕不論低與高”。應盡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所處的時代(當時的書風、用筆、用紙、作者的取法等)、書寫的背景(作品書寫年代及作者書寫時的年齡、心境等)、相關的評論等方面的資料,以便于我們較好地理解原帖、走近原帖,達到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。
在臨寫智永真草《千字文》之前,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:
1 .把握字形,確定臨字的大小
此帖字徑大多不過2厘米,結構方正穩健,氣息暢達。由于這是智永書寫的一本普及性書法字帖,因此它并不追求險絕多變的體勢,而是注意結字的穩健、勻稱,力求符合大眾的審美觀,以便于人們欣賞、學習。我們在臨習時,要抓住本帖的這一要旨,把握住字形特點。初習時可懸腕書寫,字形基本與原文相當為宜;待有一定基礎后亦可懸肘書寫,略放大字形。
2 .對筆、紙、墨的選擇
此帖真書介于中楷與小楷之間,可視為小楷。小楷在結字上要“舒展開疏,間可跑馬”,因此對臨寫者指、腕的要求甚高,執筆要緊,運腕要活。總體而言,臨習真、草二體,可如虞世南《筆髓論》中言:“真一(距筆頭一寸)、行二、草三,指實掌虛。”
小楷落筆及草書的折轉引帶全仗筆尖部位運行,所以動物要爽潔、清勁、準確,宜用彈性較強的純狼毫書寫。
在用紙上,由于所臨字較小,線條纖細,點畫間留白較少,因此不宜在滲化嚴重的生宣上書寫。平日臨帖可用毛邊紙,創作可選用七成熟的宣紙,如色宣、仿古宣、瓦當宣等。
在用墨上,同樣應防止滲化,切忌為追求墨色變化而兌水書寫。
四、真書的用筆分析
智永用筆“精熟過人”,其筆法絢爛多姿,富于變化。我們在臨習前應先認真讀帖,留意帖中相同點畫的不同寫法,找出規律。
(一)橫的寫法
1.長橫
作為一字的主畫,長橫起著穩定字勢、調節節奏的作用,應寫得生動得勢。此帖中的長橫一般有三種形態:
其一如“舉”字長橫,書寫時筆管略向左下方傾側,筆鋒落紙后向左下方切筆,而后抵住右行,至收筆時將筆稍抵提起回鋒。此橫寓凌厲遒勁之勢。
其二如“妾”字長橫,筆行至中段稍提,收筆向右下稍頓而成。此橫呈輕靈婉轉之態。
其三如“具”字長橫,尖鋒入紙后迅速挺直右行,前輕后重,剛直有力。此橫有勁健流動之勢。
2.短橫
短橫在此帖中的形態頗多,或筆鋒上行,取仰勢,如“老”字上橫;或筆鋒下頓,取俯勢,如“杯”字右部之橫;或尖鋒入紙,求勁利,如“情”字右部的橫;或切筆向右上提鋒,求果斷,如“求”字的橫;或平直堅挺,求沉實,如“耳”字的上橫;或婉曲多姿,求妍媚,如“且”字下橫。
3.橫的變化
漢字中的橫畫最多,因此其形態、體勢的變化也頗多。深諳于此的智永在用筆上更是多變,下面拈出幾例說明。如“士”字兩橫并列,上橫前重后輕,取仰勢而放之,下橫前輕后重,取俯勢而書之,對比鮮明。如“任”字右部的三橫,上仰、中平、下俯,長短各異,變化自然和諧。又如“聲”字中的橫畫,自上至下依次減細,且各橫之間均有筆勢上的照應,至末橫處理成提畫的走勢。臨寫中,對橫畫較多的字,應多觀察分析,找出共性,舉一反三。
(二)豎的寫法
漢字橫多豎少。豎是字的骨干,起著支撐字形、穩定重心的作用,宜寫得勁健挺拔。
1 .長豎
此帖中的長豎有以下三種:
一為懸針豎,如“ ”字右豎,起筆時與上一點畫呼應,筆鋒迂回而下,收筆時出鋒,顯出暢意流美之態。
二為重露豎,如“辭”字最后一筆豎,收筆時回鋒,顯得渾厚沉靜。
三為“行意豎”。由于此帖行意濃厚,因此字中時有行書筆意的點畫,如“斬”字末豎,顯然是為求流暢的筆勢而帶出。
2 .短豎
短豎在寫法上與長豎相似,有起、收筆上的藏露變化,有相向、相背的體勢變化。
(三)點的寫法
待橫、豎將手、腕訓練得較為穩定后可轉入對點的學習。南宋書學理論家姜夔言:“點者,字之眉目,全藉顧盼精神,有向有背,隨字異形。”
點為字之神,點亦富于變化,但何時用什么點并非可以隨心所欲,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。如左右兩點用于字首、字中,一般就是如“糠”、“嫡”、“少”的寫法;用于下部,一般就是如“涼”、“員”、“異”幾種寫法。四點底一般也只有如“熟”、“謙”等為數不多的幾種變化。而上下兩點的寫法,由如“鈞”、“扇”二字可見,上下三點由“沉”、“落”二字可見。
此帖中點單獨出現時,形態最多的是側點,書寫時筆取側勢,鋒尖入紙用力向右下,待毫鋪開后筆鋒稍頓,衄挫回鋒。其他還有直點、長點、垂點、撇點、挑點、平點等,書寫時要留意它們與不同筆畫搭配時的形態,找出規律性。
(四)撇的寫法
撇、捺好比字的雙翼,要左右呼應對稱。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筆。
1.長撇
本帖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長撇為蘭葉撇,如右下圖中“房”、“史”二字之撇,輕鋒入紙向右下輕點,然后將鋒調正,由輕漸重,腕同時向左上方翻,自中下段漸行漸提,出鋒撇出。此擲飄逸搖曳。
另外兩種長撇在起、收筆上作了變化:長曲撇起筆先向右下切入,而后筆致清晰地撇出,如右圖中“飽”字左撇;回鋒撇收筆處向左下輕蹲,得勢后迅速向左上挑出,與下—筆呼應,如右圖中“合”字之撇。
2.短撇
短撇與長撇筆法相似,只不過長度較短,在起、收筆及角度上變化更細微豐富一些,由右圖中“黍”、“稅”、“畝”、“易”四字可見。同時,短撇用筆迅疾多變,要求臨寫時手上的動作要干凈、準確,不可有多余動作。
(五)捺的寫法
捺是字中向右舒展的一筆,其筆法來源于隸書,要有起有伏。
1.長捺
此帖中的長捺豐潤婉轉,起伏含韻,一波三折。如下圖中“令”字之捺,起筆空中作逆入之勢,筆鋒落紙右行(取平勢),為一折;而后順鋒向右下行筆,為二折;至捺腳翻腕捺出,為三折。
另有如下圖中“聆”字的回鋒捺,筆至捺腳處不出鋒,而作回鋒之勢,顯得含蓄厚重;而“奏”字之捺至捺腳處圓鋒而亡,隸意十足。
捺貴舒展,臨寫中應注意用筆的節奏感,不可行筆過快。
2.短捺
此帖中短捺化為反點者居多,如下圖中“散”、“欣”二字的捺;也有類似于長捺筆法者,如下圖中“囊”、“濟”二字的捺。
(六)鉤的寫法
作鉤之法,需蹲鋒,令鉤飽滿勁健。鉤的變化較多,但寫法大致相似,只是方向、長短、粗細的差異而已。豎鉤的起、行筆與豎相同,至將轉筆處手腕稍向右上翻,而后向左平推而出,如右下圖中“則”字之鉤。
本帖中的豎鉤也有拖鉤法,即出鉤時將筆鋒調正,掣住筆勢向左稍行鉤出,如右圖中“孰”字左下的鉤畫。
鉤的形態一般有以下幾種,茲列出典型字例,可強化練習,如右圖中“宅”、“弱”、“飄”、“心”、“賊”、“處
(七)折的寫法
折是由橫和豎搭接而成的。智永真書的折筆多暗轉,勁力內斂,如右圖中“伊”、“旦”二字的折,轉處筆勢稍頓,圓鋒而下,折處圓勁而有張力。而右圖中“曲”、“忠”二字之折,則筆至轉角處提筆換鋒,抵住下行,折處筆力盎然,似切金斷玉一般。
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《千字文》中真書的筆法特點。需要提醒臨寫者注意的是,此帖真書類似于行楷,筆致流暢圓潔,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現其筆端靈便暢達的氣息,則必須具備一定的行書基礎。因此在I臨寫此帖的同時可穿插臨寫王羲之的行書帖,以切準智永楷書與王字行書的契合點,達到由形入神的目的。
丹墨軒聯系電話:136-1641-9991
山東丹墨軒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